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與低空經濟的融合發展時代正在拉開序幕。眼下,以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與低空經濟為代表的多條產業鏈,在技術、零部件供應、場景應用等方面出現大量“交叉”,催生出“聚合智能”這一新的產業發展方向。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汽車產業鏈企業加碼智能機器人與低空飛行賽道的信號愈發強烈。據記者不完全統計,近一個月以來,已有5家汽車產業鏈企業公布“造人”“起飛”等最新規劃,相關話題持續升溫。
這背后的邏輯不難理解。多位受訪業內人士認為,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與低空飛行器作為聚合智能產業“三大件”,本質上具有技術同源、鏈條相通、應用融合的特征,需打破單一產業思維,以“聚合”理念推動協同發展。業內普遍認為,智能汽車供應鏈可以遷移“復用”到智能機器人與低空飛行器賽道,實現產業鏈共用,以更快的速度實現規模化運用和降本。
“通過并購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系統龍頭企業奧特佳(002239.SZ),我們這個過去做汽車的企業,今后也可以向機器人和低空產業賽道發展。”長江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財務總監陳華軍近期在首屆聚合智能產業發展大會(2025)上告訴記者,其所在的投資集團通過并購汽車輕量化底盤龍頭企業航特裝備(股票代碼:874477),正在將后者的業務從聚焦航天裝備,延伸到汽車輕量化底盤業務上來。與此同時,集團也在將航天領域的制動技術、剎車系統應用到汽車上來,兩大產業呈現出聚合發展的趨勢。此外,該投資集團依托航特裝備,成立了相關聚焦低空飛行器的科技公司,目前已開展無人機巡檢以及低空文旅產業等業務,探索“低空裝備+智能應用”的跨界整合。
已漸成融合之勢
日前,電動汽車龍頭企業特斯拉宣布,其正在努力擴大人形機器人的規模,計劃在2025年年底推出第三代,并在 2026年開始量產。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預計,2030年前將年產100萬臺人形機器人。此前,馬斯克還在社交平臺上宣稱,未來特斯拉約80%的價值來自Optimus機器人。這是汽車產業鏈企業進軍智能機器人和低空飛行領域的一個縮影。
“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過去相對獨立的技術,在新一輪創新中正呈現出明顯的融合趨勢。這種融合打破了傳統產業各自發展的邊界。我們觀察到,由于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與低空經濟產業和技術之間存在著深度耦合的空間,因此采用聚合思維來布局和發展新興產業,是一條更容易成功的路徑。”車百會理事長張永偉告訴記者,技術同源使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低空出行產業有了融合發展的基本條件,產業鏈可復用則是三者融合發展的重要動力。
張永偉指出,一定意義上來講,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和低空飛行器都是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起來的不同的終端產品。它們的產業鏈高度重合,共用環節大于個性化環節。其中,智能汽車與智能機器人在供應鏈上的重合度超過了60%。在感知、計算、執行器件或部件、動力電池、通信、材料等產業鏈上,智能汽車、具身機器人、低空經濟三大產業的協同優勢非常突出。
記者注意到,智能汽車供應商正在快速進入飛行汽車和人形機器人領域。
譬如,汽車激光雷達企業速騰聚創也發布了人形機器人解決方案,汽車操作系統企業“普華基礎軟件”正在打造符合DO178-BA級的操作系統和BSP軟件。
這與智能汽車產業鏈成熟、市場內卷有關,為求得更大的經營空間,不少汽車產業中的企業正在向機器人、低空產業領域拓展,尋求第二曲線。
業內人士將人形機器人稱作“站立起來的汽車”。地平線副總裁、戰略部&智駕產品規劃與市場部負責人呂鵬指出,過去兩年中,機器人行業的人才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早期進入這一領域的企業,多來自機械和電機背景;而近一兩年涌現的許多相關熱門創業公司,其創始團隊大多具有智能駕駛行業背景。
低空經濟賽道的生態也將迎來重構。清華大學車輛學院教授、歐洲科學院院士曲小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借助汽車產業鏈的聚合優勢,能夠顯著降低飛行汽車的制造成本、提高效率。“基本上,一輛新能源汽車的成本是10萬元以內,沒有理由一架飛行汽車的成本會達到1000萬元。”曲小波認為,若能夠有效地踐行“聚合”思路,預計復合翼布局的雙座或三座飛行汽車的價格可以控制在100萬元以內;而針對四座或五座車型,其價格區間大致在100萬至150萬元。他強調,未來的量產車型絕不會像當前某些原型機那樣高昂,并預估到2030年前后,飛行汽車將有望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真正步入普通消費者的生活。
車百會披露的調研結果顯示,汽車產業鏈的上中下游各環節,均可與智能機器人、低空飛行器產業鏈深度銜接,供應鏈重合度達60%以上。以能源動力為例,電池、電機、電控技術三電系統在三大產業中復用性較強,且在各自產業中均屬于價值占比較高的核心零部件。
供應鏈有待進一步打通
智能機器人與低空飛行器何時能像智能汽車一樣,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是市場的關注焦點。對于智能機器人與低空飛行器的發展而言,制造成本高昂是普及的障礙之一。
“大家覺得人形機器人、飛行汽車貴,是因為供應鏈沒有打通,還沒有用工業化的方式來為智能機器人和低空飛行器提供支持降成本的制造體系。”在張永偉看來,聚合思維提供了一個新視角,由于三者產業鏈相通,將汽車感知領域的制造體系向智能機器人與低空經濟這兩個新領域延伸,可推動硬件成本持續下降,加快形成規模化優勢,推動智能機器人、低空飛行器等新興產業加速發展。
“我們習慣把電動汽車的發展歷程稱為‘電動汽車時刻’。5年前,中國電動汽車年銷量僅約100萬輛,然而在不到5年的時間內,其規模就達到了千萬量級。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時刻?核心原因在于電動汽車零部件成本大幅下降,下降幅度為約50%,制造成本的下降催生了電動汽車的爆發時刻。”張永偉認為,機器人領域也將迎來類似的時刻,并且這一時刻的到來可能會比電動汽車更快。
慶為航空創始人、董事長郭慶也持類似觀點。他指出,航空與汽車產業兩者在感知、計算、安全芯片、操作系統等技術上具備一定復用性,汽車的供應鏈與迭代優勢將助力低空飛行器快速降本增效。
“過去,一個航空級座椅報價6000元還難以按時交付。如今,引入汽車工藝來制造航空座艙座椅,成本已降至千元級別,并且更加舒適、美觀。”沃飛長空副總裁兼首席公共事務官肖前志在上述行業論壇上告訴記者,希望電動航空與傳統汽車產業未來能夠實現“二八原則”,即電動航空能夠復用汽車產業80%的核心供應鏈。
“然而,現實是目前連20%都難以達到。原因在于,民航領域始終面臨嚴格的適航安全要求,這是傳統汽車產業鏈目前還無法滿足的。”肖前志呼吁,傳統汽車供應鏈廠商可以考慮逐步向電動航空領域轉型。“汽車雷達的價格已從20萬元降至800元,汽車行業競爭異常激烈,汽車產業鏈企業可以多關注航空領域。接下來,我們需要共同攻克的核心挑戰即滿足適航要求,這是一道必須跨越的門檻,也是航空與汽車行業需攜手前進的方向之一。”
已經有相關合作在陸續落地。“在低空飛行器領域,我們已與行業頭部企業達成戰略合作,致力于將我們在汽車產業鏈和智能制造體系方面的積累,賦能低空經濟,實現降本增效。目前,我們正基于‘聚合智能產業’理念,與合作方共同探索如何使低空飛行器達到與地面出租車相當的運行效率,以更好地服務于未來城市出行需求。”一家整車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推動汽車產業鏈向機器人和低空經濟延伸,可以構建起系統性的競爭能力。